台灣戰爭史回顧 (332)
中國海權初探。1898年美西戰爭指揮官阿爾弗雷德•賽耶•馬漢(Alfred Thayer Mahan 1840年9月27日-1914年)在1890年提出「海權論」。馬漢的思想深受古希臘雅典海軍統帥地米斯托克利(Themistocles 西元前525年—西元前460年)及政治家伯利克里(Pericles约西元前495年—前429年)影響,主要著述有1898年出版《1660-1783海權對歷史的影響》,《1793-1812海權對法國革命及帝國的影響》,《海權的影響與1812年戰爭的關係》,1911年發表《海軍戰略論》等。馬漢的海權論(Sea Power)包含(1)海權與國家興衰休戚與共。(2)影響海權的六大因素:地理位置、天然結構、領土範圍、人口總量、民族特點、政府性質。(3)海權與路權之間關係。(4)海權運用必須遵守戰爭法則。
美國政府是海權論的最大受益者,海權論突破傳統近岸防禦思想,建立具有強大進攻力量的海軍,首先,1898年打敗西班牙,控制了古巴、波多黎各、關島和菲律賓,利用菲律賓也控制了夏威夷和威克群島,踏上了向亞洲擴張之途。1908年開始,美國海軍實現了從沿岸防禦策略轉向為遠洋進攻戰略。在海權論直接影響下,日本帝國舉國大力發展海軍力量,建造了遠東第一強大的海軍艦隊,相繼打贏了深具歷史意義的日俄戰爭和甲午戰爭,這兩場戰爭把日本推向讓西方國家刮目相看的海洋強國。中國自古以來,從來不願意與西方國家往來,特別在清朝時期,為防堵海賊燒擾掠奪,發布有禁海令,因此,空有漫長海岸線,在海權論理論盛行全世界時,中國卻未能實踐,始終不是海洋大國,更遑論能夠組建強大的海上作戰力量,中國是一個大陸型國家與海洋型國家,過去錯誤的領導沒有產生經略海洋的戰略思維,腐敗的政治體制、消極的海防觀念,早已讓中國錯失崛起世界的機會,如果,要以武力將因條約而讓與的島與台灣收回,坦白講,中國必須冒被國際強權消滅的可能。
中國目前設有三支艦隊。以山東青島為基地的北海艦隊,負責黃海防務,配備驅逐艦8艘、護衛艦6艘、潛水艇33艘。以浙江省寧波為基地的東海艦隊,負責東海防務,配備驅逐艦8艘、護衛艦23艘、潛水艇7艘。以廣東湛江為基地的南海艦隊,負責南海防務,配備驅逐艦11艘、護衛艦20艘、潛水艇9艘。未來將會有第四艦隊,以南海環繞的海南島三亞為基地,首艘航母為核心的航空母艦戰鬥群,預計由2艘遠程防空驅逐艦、4艘中程防空、反潛作戰用驅逐艦、2艘護衛艦和2艘核潛艇等護衛航母。問題是,第四艦隊真正建成要到2020年以後。
作者:林 志昇(武林 志昇˙林 峯弘)
台灣民政府 秘書長
2014.01.17
留言列表